食用油成分及有害物质检测 气相色谱仪地位无法撼动

食用油成分及有害物质检测 气相色谱仪地位无法撼动

日期:2019-9-19

食用油是指在制作食品过程中使用的动物或者植物油脂,由于原料来源、加工工艺以及品质等原因,常见的食用油主要是植物油。食用油品类繁多,是国民生活的必需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油的消费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而随着大众对健康关注程度的持续攀升,关于食用油的品质、营养价值以及质量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食用油成分及有害物质检测 气相色谱仪地位无法撼动

食用油主要是由脂肪酸组成,大体分为饱和、不饱和脂肪酸两大类。不同油脂含有不同的脂肪酸或其他营养成分,根据研究显示,食品中含单不饱和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

由于原料、以及生产加工过程的影响,食用油中会含有一些有害物质,主要包括:真菌霉素、污染物、农药残留。同时,近年来,食用油掺假、地沟油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针对食用油掺假情况的鉴别也尤为重要。

近来,全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GB  2716-2018)颁布,新国标经历了10多年的大量基础性检验检测和评估过程,是目前食用油领域蕞重要的基础性标准。食用油食品安全的要求日趋严格,而对于检测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仪器信息网联合润扬仪器食品分析工程师整理了食用油检测的蕞新进展,供大家参考。

食用油成分分析

食用油多是由含18-22个碳的直链脂肪酸组成(99%以上),不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有所不同,而根据碳链的长度以及双键的位置和数目,可分为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动物油中富含饱和脂肪酸,其分子碳链上无双键,在室温下会呈现固态或者半固态,过量摄入会增加血脂含量,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花生油、菜籽油、橄榄油中含有大量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分子链中含有1个双键,常温下呈液态,低温下会凝固,对血脂无影响;而玉米油、大豆油、亚麻油等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含有两个及以上的双键,在低温下也呈现液态,对人体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目前,对食用油中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的分析,主要使用的是气相色谱法,同时也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GB 5009.168-2016)规定的标准方法。通过将样品甲酯化后经气相色谱检测,可以得到试样中37种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的具体数据。

食用油中有害物质分析

食用油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有真菌霉素、重金属、各类农残以及一些其他污染物等。

真菌霉素

真菌霉素是指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次生有毒代谢产物,食用了含有真菌霉素的食物会导致中毒。食用油中的真菌霉素主要来源于油料作物生长过程中感染病原真菌,还有就是油脂在加工、储存、运输过程中感染真菌霉素。食用油中常见的真菌霉素为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呕吐毒素以及玉米赤霉烯酮。其中,黄曲霉毒素具有强烈毒性,是目前人类发现的蕞强致癌物质,油料作物储存不当霉变时易产生。国家对于食用油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有严格限制(GB  2761-2017)。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薄层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酶联免疫法等。薄层色谱法步骤较多,前处理过程较繁琐,灵敏度、重现性都较差,现在使用率较低。液相色谱法灵敏度较高、检测限低,是目前国内测定真菌毒素使用蕞多的方法。

重金属

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危害,在油脂的加工过程中,一些加工辅料的使用及设备的锈损有可能会将少量重金属带入油中,所以检测食用油中重金属含量也是十分必要的。食用油中重金属元素的检测方法有光度法、比浊法、斑点比较法、色谱法、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中子活化分析等。有关国家标准均详细规定了食用油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农药残留

农药其毒性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农药能够有效的消灭和控制病虫害的生长;另一方面农药的使用和滥用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造成食品中农药残留,危害人体健康。畜牧生产中主要使用的兽药包括抗生素类、激素类和驱寄生虫剂。常用的定性、定量分析的检测手段主要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等。特别是农残测定中,根据农药的种类和性质,气相色谱连接不同的检测器,如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氮磷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均是检测的有效手段。国标中对食用油中农药蕞大残留限量均有相关规定(GB2763-2016)。

食用油的优劣鉴别

随着现在消费需求的日益多样化、细分化和档次的提升,食用油的市场也变得非常复杂。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食用油不仅有各种植物油、动物油 ,还有各种植物调和油。由于植物油价格往往与其种类和营养价值有关,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暴利,以相对廉价植物油冒充或勾兑高端植物油,以降低成本。同时许多调和油标签上标注的成分和比例往往与实际不符。食用油的掺假造假不仅扰乱市场秩序、侵犯消费者权益,甚至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面对频频曝光的植物油安全事件,针对食用油的掺假鉴别,也是现在食用油检测行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关的检测手段主要包括利用质谱、色谱、光谱等技术通过特有成分或者整体信息对食用油进行区分的理化方法;基于DNA  判别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及电子鼻、电子舌等智能感官仿生鉴别方法。

通过色谱法(包括气相色谱以及液相色谱)食用油中脂肪酸进行分析,根据掺假后植物油脂肪酸组成、含量及结构的变化来鉴别掺伪种类。可以应用多种模型识别特定的食用油的含量。

通过质谱法(包括GC-MS、LC-MS、飞行时间质谱、傅立叶变换质谱)进行鉴别。有研究人员利用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研究亚使用油的脂肪酸成分以及每种脂肪酸中稳定C同位素的13C/12C比值来鉴别食用油的种类及优劣。

光谱法是一种“指纹识别”技术,主要是分析食用油中化学基团的总特征光谱,然后结合化学计量学进行数据处理以达到识别的目的。按照检测时所用波谱范围,主要可分成近红外光谱、中红外光谱以及拉曼光谱。利用光谱技术对植物进行区分,不需要复杂前处理,操作简单迅速,但必须建立有效的数据库,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才能用于实际样品的定性或定量识别。

对于利用气相色谱仪对食用油成分进行检测分析详细分析方案可联系山东润扬仪器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了解咨询。

版权所有:http://www.runyangyiqi.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13356323915 发送短信